阿托品滴眼液
一、发展历程与共识更新
2022 年 6 月,《低浓度阿托品专家共识(2022)》发表,为医生在低浓度阿托品的浓度选择、治疗方案制定、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初步依据。2022-2024 年,随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,尤其是 0.01% 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批,专家们对 2022 年的共识进行了更新,于 2024 年 9 月发布了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专家共识(2024)》。该共识形成过程遵循国际实践指南要求和标准,具有较高的权威性。
二、有效性明确
(一)基础浓度的确定:0.01% 阿托品滴眼液被确定为低浓度阿托品延缓近视进展的基础浓度。其具有良好的延缓近视进展疗效,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为一过性,停药后反弹效应也较低。与安慰剂相比,可延缓近视进展 60%,在 ATOM 系列研究中,0.01% 阿托品组 5 年等效球镜进展仅 - 1.4D,且与较高浓度阿托品相比,具有最佳的持续效果。
(二)联合应用增效:0.01% 阿托品滴眼液联合光学手段可进一步提升近视控制效力。与单独使用离焦框架眼镜相比,联合应用眼轴控制效果可提升 32%;与单独使用 OK 镜相比,联合应用眼轴控制效果可提升 40%。
(三)长期有效性:长期应用 0.01% 阿托品滴眼液效果显著。连续使用 5 年,近视屈光度和眼轴显著低于对照组,可延缓屈光度进展 31.5%,延缓眼轴增长 46.9%;连续应用 10 年,最终近视屈光度可降低 200 度。
三、长期安全性可靠
0.01% 阿托品滴眼液的不良反应呈现浓度依赖性,随着浓度下降,不良反应显著降低。其眼部不良反应主要为畏光(6.3%)、近视力下降(2.3%),发生率低且多为一过性,随使用时间延长逐渐耐受。
长期使用安全性有保障,连续使用 5 年不影响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。儿童时期使用 2-4 年,10-20 年后回访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后巩膜葡萄肿、白内障等眼部并发症。
四、作用机制
阿托品的近视防控作用并非通过调节实现,可能与视网膜、脉络膜或巩膜组织的 M 受体有关。其可增加视网膜多巴胺释放,增厚脉络膜、增加脉络膜血流灌注,改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,增加后极部巩膜厚度,影响巩膜重塑,从而抑制近视进展。
五、适用范围
(一)适应症:1.国家药监部门审批用药适应症:球镜屈光度为 - 1.00D 至 - 4.00D,散光小于等于 1.50D,屈光参差小于等于 1.50D,6 岁 - 12 岁近视儿童。2.超说明书的用药情况:因存在长期用药需求和临床事实,在遵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》相关规定及管理规范的前提下,可进行超说明书用药。
(二)禁忌症:患青光眼或有青光眼倾向(浅前房、房角狭窄等)、对莨菪碱成分过敏等人群禁用。调节力低下、低色素者(如白化病)、颅脑外伤、心脏病(特别是心律失常、充血性心力衰竭、冠心病、二尖瓣狭窄)等人群慎用,部分伴有畏光症状的眼病(如角膜炎)可待痊愈后使用。
六、用药管理
(一)管理流程:以 0.01% 阿托品滴眼液作为基础浓度,根据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(等效球镜度达到或超过 - 0.50D)、是否初诊、是否伴有近视快速进展危险因素、近视增长量等情况,决定启用用药、密切观察或采取其他措施。用药后根据应答情况(良好、一般、不佳)进行相应处理,如持续使用、改善用眼习惯、增加用药频率、提高浓度或联合 / 转换其他治疗方式。
(二)全周期管理:1.基线评估:用药前进行临床检查(包括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、睫状肌麻痹验光等)和近视快速进展危险因素评估(如近视家族史、发病年龄等)。2.用药前宣讲:向家长和儿童青少年说明用药目的、应答效果、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等。3.用药过程和随访:用药后 1-2 周进行首次随访,之后每 3 个月随访一次,监测用药反应、视力、屈光度等指标。对于应答欠佳者,在规范用药和改善用眼习惯的基础上,可考虑调整用药方案。出现不良反应时,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。4.停药管理:连续用药 5-10 年有效且安全。应答良好者可考虑停药并观察反弹效应;年龄小、进展快、应答一般者可继续用药。停药后近视进展明显者可重新用药。